《今日北京》2017年12月第三期

time:2017-12-14 Source: FM92.3 AM774

 

【本期提要】

  • 中华第一商街”王府井全面升级改造

  • 首个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恭和家园投入使用

  • 京城最老字号“鹤年堂”口传心授传承人

  • 哼起家乡戏你就陪在我身旁

 

【本期内容】

  “中华第一商街”王府井全面升级改造

  戴蔚然:各位朋友好,欢迎您收听本期的《今日北京》,我是戴蔚然,我在北京向您问好。

  眼下在北京可真是一幅严冬的滋味了,白天的气温曾经低至零下8度左右,人们都是裹起了羽绒服,步履匆匆。虽然天气冷,不过抬头一看天是蓝的,总觉得心里轻松了不少。

  北京有大都市的万千气象,同时长期以来也存在着背街小巷的不尽如人意,越是超大城市,管理上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因此进入2017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在致力于疏解整治,促进城市提升这样一个专项行动,希望能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的管理城市,推动城市管理从大街大道向小街胡同里来延伸。那么今天节目一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北京王府井,王府井是中华第一商街,今年王府井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拆除了不合规的大广告牌,重新美丽天际线,杂乱的胡同通过拆除违建,恢复起过去的古朴和宁静,景观设计既有北京味,还有国际范儿,走进王府井你会发现这儿真的变了,好了,节目一开始请随我们记者一块走进北京王府井。

  记者:在已经完工的王府井西地下通道,经过这里的人都对维修装饰后的效果感到满意。

  现场:来这边逛街,突然看到这个地下通道变了,觉得特别高端大气,以前印象地下通道不够靓丽。

  现场:以前没这么干净。

  现场:灯光,尤其文化这个方面,弄这样挺好的。

  记者:这次对长安街沿线地下通道维修装饰沿用了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设计风格,市交通委路政局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处副处长郭朝辉说。

  郭朝辉:地面、墙面,包括通道的出入口都采用了石材,灯箱,包括我们的金属装饰板,都采用了这种传统的祥云纹饰,这和我们整个长安街的风格是遥相呼应的,大家可以看到的金镶玉的这个设计风格比较别致,通道的全部的照明系统,照度的提高了40%,光线更亮更柔和,通道的出入口、通道内部都设了盲道,在顶端都有盲文的标识。

  记者:每座地下通道金镶玉的牌匾都是根据周边地表性的建筑做成的。比如说我们所在的王府井西通道,就是东安市场,天安门东西通道就是天安门城楼,西单西通道就是(瞻云)的牌楼。

  记者:长安街地下通道的维修装饰还与建国门至复兴门之间人行布道整治进行了有机的衔接,郭朝辉副处长说。

  郭朝辉:西单到东单之间主要以维修为主,西单到复兴门、东单到建国门都换成了花岗岩的石材,我们在树石间采用的是这种团成古法的施工工艺,这样不仅保证了地下水的快速排出,同时视觉的效果也非常不错的。

  记者:长安街—建国门至复兴门25座地下通道以及前门一号、四号通道维修装饰工程将在年底前全都完工,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爱军说。

  张爱军:我们在明年大修计划中间安排了一些像两广路上,基本的风格以这个为主调,对其余的重点地区的通道进行一个装修。

  戴蔚然:刚才为您介绍的是最近北京市启动的对于王府井商业街的一个改造,王府井商会秘书长毛向春说:北京应该有一条能够代表国际水准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应该承载起这个使命。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确实以每年8000万人流斩获了中华第一金街的美誉,不过长期以来也确实存在着定位不够清晰,业态品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准也是高下不一的问题,更存在着人人都能看得见,个个却都管不了的治理难题。王府井南口的交通混乱已经多年了,为此王府井请来了相关的交通管委会与十几个部门几十家商户理清了职责关系,让这里变得井然有序。

  繁华的商业背后是悠久的历史,北京市文物局也被邀请直接参与王府井的管理改造,历史的民居、门窗是什么样的,颜色、门口的石条什么来历,文物专家不光是参与了前期施工,而且直接给施工队现场上课,截止到今年的12月5号,北京王府井地区的15处22块楼顶广告牌匾以及附属的设施大约1万平米全部拆除了,复原了整个步行街的建筑风貌,重现城市天际线,还市民和游客一个干净、清爽的空间。

 

  首个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恭和家园投入使用

  说完了王府井,我们再去北京人家看一看,北京市唯一一个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项目,朝阳区恭和家园日前正式竣工,并且投入使用。那么什么是集中式的居家养老社区呢?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几位老人的家中,来体会这种养老社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的便利。

  记者:好宽啊这个走廊。

  现场:1.4米的。

  记者:两位坐轮椅的老人通行都没有问题。

  在朝阳区恭和家园,记者参观了这家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项目,所有房间全都朝南,房门对面就是能看到院内风景的大窗户,我们走进了86岁杨秀英奶奶的新家。

  记者:好漂亮啊您的家,阳光很充足。

  杨秀英:对。

  记者:您之前是在哪里?

  杨秀英:我在恭和苑。

  记者:怎么就考虑来这儿了呢?

  杨秀英:那儿我得每个月交1.28万,一年15万,退休金我才6000多一点,还得靠女儿,这是自己的房,截然不同。

  记者:房间内随处可见的紧急呼叫按铃,随时能联系24小时专业医护人员和管家上门服务,让杨奶奶和她的孩子都觉得踏实。玉成集团老年事业投资中心总经理高俊松告诉记者,卖了自己城里的房子,拿出一部分钱买这里的养老居室,是入主这里很多老人的选择。

  高俊松:北京户籍老人82%是有自己的住房的,当中又有7.7%甚至有两套住房,但是这些老人家他们每个月的退休金收入可能才3000多块钱,不到5000块钱,他的养老问题甚至需要政府出一部分,甚至还需要子女来资助一部分,但他自己是守着巨大财富的。我们这个共有产权是什么呢?他如果把在中心城区的房子卖了以后,那么他可能花不到300万在我这儿买一个养老居室居住,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剩下的这部分差额他可以用来购买各种各样的服务,而自己百年之后这几百万的房屋可以同时作为资产再留给子女。

  记者:购买者需要符合在京购房条件,对已买房屋数量没有限制,但是限制60岁以上老年人居住,养老居室由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分别按5%、95%的份额共同持有。

  高俊松:通过这95%和5%按份共有产权的绑定,约束购买人不能把这个房子用在其他的用途上。

  记者: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鸿宾介绍说,这种方式可以让老人实现在世有资产,离世有遗产。

  李鸿宾:它不是地产,是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时候拥有他部分的产权,他的部分产权是可以转移,也可以出租、继承。同时他解决了经营者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问题,更专注于专业的服务,这个试点的核心让养老服务更多的可持续的在这里来完成。

  记者:未来北京将对共有产权试点模式进行推广,引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配套城市设施建设,促进执住一体、多带共处、医养结合、持续照料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品质。

  李鸿宾:作为共有产权医养结合这样一个试点,在全国现在还是唯一的,我们现在从市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和我们这样一个运行试点的企业,正在做系统的总结,找出现在当中所存在的遗憾和未来发展当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评估之后,有可能将要扩大相应的试点范围。

 

  京城最老字号“鹤年堂”口传心授传承人

  戴蔚然:如今人们常会说“老字号”,但是目前北京老字号大约都是100年或者是几十年前出现的,如果老字号真是按照时间来排序的话,那么北京城里最老的字号当属菜市口的鹤年堂了,北京鹤年堂成立于明永乐3年1405年,它是由明末元初的著名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办的,算起来鹤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了,它比故宫、天坛要早15年,要比日坛早125年。直到现在,鹤年堂还有10几家分店分布在北京市里面,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鹤年堂的传人,来看看今日鹤年堂是怎样的。

  雷雨林:大家好,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雷雨林。

  记者:成立于明永乐3年的北京鹤年堂成立之初同时也开创了以养生立店的先河,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从明朝重臣杨椒山为鹤年堂所提的楹联中就可以看出从明朝起,鹤年堂把中医养生予以人民生活方式的养生理念就已经深入人心。

  雷雨林:中医养生理念总的来说就是调元气,养太合,气血在咱们养生里头是很重要的,气呢,入肾,就是元气,人的养生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在这方面上头您别伤它,只要维护它,让它好。养太合,太合就是心态要平衡。

  记者:养生家雷雨林今年已经90岁高龄,相信很多第一次接触雷雨林老先生的人都会想问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老先生的长寿秘诀。

  雷雨林:第一就是青年的基础得要好,中老年人了,也注意养生了,第一,您要运动。另外一个饮食方面得注意,营养必须得达到,主食上要粗细搭配,要吃点粗粮。

  记者:为拯救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不至失传,以雷雨林老先生为首的一批鹤年堂前辈呕心沥血,潜心近30年的时间整理出融合丁、曹、王、刘四家世医家族所传承,精力600余年临床实践的经典秘方,最终整理出籍。

  2008年,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12月20日,雷雨林老先生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现如今,雷雨林虽然早已离开了鹤年堂,但是他依然在为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忙碌着,进社区,进学校,参加讲座,培养徒弟,只要是对鹤年堂中医药养生传承有好处的事情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雷雨林:我有三个徒弟,我三个徒弟他们都是可以说是口传心授,手把手教他们的,咱们做鹤年堂的传承人,口传心授我给他们讲鹤年堂它的规模,至于职工的生活我就没讲了,讲的特别详细,让你们好都掌握,药材的行业学无止境,他们还都有闯劲,学的还都不错。

 

  哼起家乡戏你就陪在我身旁

  戴蔚然:这里是《今日北京》,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接下来我们的记者要带您认识一位普通的北京人家,韩月爱阿姨是我们北京电台的忠实听众,最近听节目之余她也给我们的编辑写信,讲述了她和老伴的恋爱婚姻之路,虽说老伴已经逝去多年了,但在韩阿姨的心中,他每天都陪在自己的身旁,我们的记者实地采访了韩阿姨,听她讲述了那难忘的故事。

  记者:76岁的韩月爱韩阿姨是我们节目的一位热心听众,她老伴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韩阿姨经常回忆起她和老伴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有时候还会不自觉的哼起山东老家的迷糊戏,因为当年阿姨与老伴认识就与这家乡戏有关。

  韩阿姨:1954年底的时候就演那个戏的,咱们农村里编的戏。

  记者:这出戏叫什么名字?

  韩阿姨: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很主动的就到志愿军家里照顾人家爹娘,叫志愿军怎么安心在朝鲜打仗,我就演那个未婚妻,就是两个大辫子,年轻嘛,还穿着粉黄底也是花儿的衣服,一演戏人家就使劲鼓掌,好,唱一段人家就使劲的说“这姑娘真好,这么善良”。

  记者:当年韩阿姨在山东老家的宣传队里绝对是骨干演员,而那次演出结束后的第三个月,有一天韩阿姨突然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是谁呢?她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信封。

  韩阿姨:亲爱的小妹妹,你接到信很突然吧?其实一点也不突然,我是一位解放军,我就是你最喜欢的人。

  记者:这么直白。

  韩阿姨:就这么说了,你看我的相片,你看看,你是理想的人吗?他很威风的,军官。

  记者:长的挺好看的。

  韩阿姨:看相片年轻20多岁嘛,是很漂亮了。

  记者:读完信后韩阿姨才明白,原来三个月前她在台上唱戏的时候这名军官的表哥也坐在台下面,作为观众的她当时还给韩阿姨拍一了张照片,并寄给了远在北京当兵的表弟,暗中做起了红娘。

  韩阿姨:我一收到信,他表哥就打听我来了,他同时也给他表哥发来信,他表哥来了就说你们是天生的一对,你可别忘了我这个红娘,就这么说。他说你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说他在毛主席身边,是毛主席的机要人员,他搞电台的,非常可靠,政治条件没有问题,你也是党员,他也是党员。

  记者:听到小伙子这么优秀,哪个少女不动心?韩阿姨当时也真有点喜从天降的感觉,而且身在军人家庭的她,一直对当兵的人很有好感。于是她从此就开始了和兵哥哥的书信往来。

  韩阿姨:每个月都来信,两个人就是谈论、学习、要好好的工作,现在又开展什么运动了,什么比赛,总是谈现在的话说正能量。

  记者:彼此的感情在一封封的信中加深,但那时候韩阿姨也有烦恼,因为自己恋爱这件事,后来被别人知道了。

  韩阿姨:他出差两个月,他要跟着毛主席出去,绝对不能通信,有规矩,完了后我写了信以后,就他们的机要人员一块电台的人就给我回了信了,就说美丽的姑娘,你亲爱的哥哥因为大事不能给你回信,你耐心的等待着,常常的写一篇。

  记者:就是他的同事替他给您回信,那您的秘密。

  韩阿姨:那人家就都知道了。

  记者:也正是由于兵哥哥工作的特殊性,他在与韩阿姨通了三年信之后才第一次探亲回家。

  韩阿姨:结果他发一个电报,发到我们家里了,可高兴了,我心里想他准是很魁梧的一个高大的,怎么样也得1.7米1.8米的吧。

  记者:然而当期盼已久的情郎真的出现在了眼前,韩阿姨那时候只看了一眼就不乐意了。

  韩阿姨:他到了我们家了,他长的那么小,他比我高一点点,也就1.6米,我是1.6米的个儿,我这是标准个儿,哎呦,他怎么才1.6米多?哎呀,父亲、母亲就说人品嘛,你主要找对象主要是找人品,他是人可靠,家里人就喜欢你找个军人,他还和党委书记聊,党委书记也做我的工作。

  记者:最后您还是被说动了。

  韩阿姨:我还是,行了吧。

  记者:还有点勉强。

  记者:毕竟也通了三年的信,有感情了,韩阿姨最后决定和兵哥哥在一起,他们很快订了婚,还一起走了亲戚,这对甜蜜的恋人当初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韩阿姨:走到他姨家去,看他姨去,那个小河本来都是摆的那个石头,蹬着石头走,结果下了雨以后漫过石头了,那就必须是脱了鞋脱了袜子,可正赶上我又不好,不能趟水,他挺关心我的,非要背着我,我说不让你背,这么高的个子你也背不动我。

  记者:你还这样刺激人家。

  韩阿姨:结果他说我背你,我非得要背你,后来他就要背上了,那一帮在地里干活的小青年们,快看,那边那个公鹅背母鹅,这边张公背张婆了,就哈哈在那儿笑。可是我会唱,过去了,我给他们唱一段,叫他们高兴高兴,我就说“我们二人感情好,就等着喜鹊搭天桥”。

  记者:您这是张口就来。

  韩阿姨:当时就是叫他们笑,我们就等着喜鹊搭桥的那一天,就是牛郎织女过天桥了。

  记者:时间转眼到了1958年,那年春节刚过,这对相爱的年轻人就在北京喜结良缘了。

  韩阿姨:结婚的时候那人那个多,可是那个时候很简单,做了两床被卧,就是买了点糖块,叼个苹果,就是那样,他就告诉我说的,这些老同学都要求你唱唱咱们家乡的迷糊戏,我就给他们唱,完了他们说“好,再来一段”,折腾的。

  记者:当时结完婚,韩阿姨并没有常待在北京,毕竟她工作也不在这儿,直到一年后,他们夫妻才结束了异地恋,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然而那时候,韩阿姨的丈夫经常出差,两人仍旧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韩阿姨:我刚来他又跟随周总理到缅甸去,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是在国内出差了,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在坦桑尼亚了,这走的时候1964年,1967年回来的。

  记者:1964年走,1967年才回来。

  韩阿姨:回来孩子根本不叫爸爸,他不是爸爸。

  记者:孩子从最小的时候都是您带。

  韩阿姨:都是我带。

  记者:作为军人的妻子,韩阿姨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是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工作,她又只能报喜不报忧。

  韩阿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他也不在家里。

  记者: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北京也受影响了。

  韩阿姨:夜里不到三点钟,就像大的拖拉机哗啦哗啦的声音,我就赶快把孩子们叫起来,我说快着,地震了,就把孩子们都(提溜)出来到楼下,人们都“地震了,地震了”,就都跑出来了,他可不在,他可受表扬了,他在底下通信团工作去了,人家广播里头有广播他好,工作积极。

  记者:你都听到这个广播了。

  韩阿姨:都在院子里搭的那个小账篷,看人家一家一家的都有人管孩子呀,买东西了,那个时候也挺困难的,但是写信从来也没有说过我们家里有困难,总是高高兴兴的。

  记者:虽然一个人照顾家的日子充满了艰难,但是韩阿姨和老伴却一直很恩爱。

  韩阿姨:感情是没有说的,你说从国外每个月一封信,这个信可勤了,特别是这生了孩子,他说我又不能在你身边,我心里真是对不起,以后我要是到了老家,我就什么活都干了,我不让你干活,你就好好的当老太太。所以就是说后来吧,你看他出国回来,在非洲去,特别热,他心脏也不好,血压也高了,尽管他身体不好,但是他从来不让我做饭,那个时候就是长辫子的时候吧,他总要给我主动的洗。

  记者:他给您洗头?

  韩阿姨:他给我洗头,他连出国走前一天,他非得要给我洗了头,给我擦一下身上,我叫你老想着我,他就是说,我一走又是好几年了,你太辛苦了。

  记者:韩阿姨和老伴结婚31年,但是他在一起过日子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而正是因为忙工作,积劳成疾,韩阿姨的老伴后来患上了严重的肝病。

  韩阿姨:1967年回来以后就有了病了,但是他还坚持上班,就是大地震以后,沈阳又建了一个通信设计所,叫他到那儿当领导去了,到那儿去人家自力更生种,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人家一看他,他怎么和别人不一样,那个汗那么多,那脸色那么不好。回来以后人家就把他送进医院里,一查就是肝炎了,1983年八几年就彻底不行了,就是肝病,肝病就很厉害了。那个时候就是说要给他抽那个肝腹水,从后背上抽,我都不能看,人家说这样抽了他才能坚持,能呼吸。

  记者:看到深爱的人被病痛所折磨,韩阿姨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可是她还要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为治好老伴的病四处奔波。

  韩阿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药,当时就是从外地有些朋友,我就给人家寄点钱去,什么那个(肌骨)草丸,根本就买不到,可是难,可为他,我说到城里头,那个时候还实行粮票,买点豆制品,找葵花仔,剥了皮那个,叫他省点力气,我下了班跑,反正骑着车子,家里住在永定楼,我就要天天到他身边去,人家说你也不怕传染啊,我说两口子就不传染。

  记者:韩阿姨的丈夫一病就是13年,那13年的春节他们夫妻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那时候孩子在身边吗?

  韩阿姨:孩子小,孩子不能进医院去。

  记者:那就是你跟他?

  韩阿姨:我跟他,那个小不点就在大门外头,“爸爸,祝你新年快乐”,这心里头真是心酸。

  记者:1989年,韩阿姨的老伴因病去世,老伴去世后,韩阿姨没有再婚,一直自己坚强乐观的生活,她这样一是为了孩子,二是为了心中永远爱着的那个他。

  韩阿姨:净做这样的梦,就是他回到我的身边,就看着还是原来的那个年轻的时候那个样,就和他要握手,可是呢,就是这手握不住,就是哭,就哭。

  记者:想到以前。

  韩阿姨:经常是回想高兴的时候,我原来就最爱唱,他会吹口琴,出差回来我就给他唱“我们的感情好好好,就等着喜鹊搭天桥。双方展翅飞的高,织女牛郎度鹊桥”。

  戴蔚然:好,感谢韩阿姨的深情讲述这一段情感历程,也令我们的听者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本期的《今日北京》,我们下次节目见。

 

(记者:戴蔚然 编辑:eerr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到(SHARE TO)

推荐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