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2018年3月第四期

time:2017-12-29 Source: FM92.3 AM774

 

【本期提要】

  • 京张高铁明年竣工 长城站工程过半

  • 2000条公园游船陆续开航 玉渊潭游客开划

  • 延庆妫河生态治理 万只候鸟迁徙齐聚

  • 医养结合养老社区 解决老人看病难问题

  • 居民参与过期药物回收 社区网点更便民

  • 退休之后闯北京 仍要追求艺术梦-广播剧导演郑淑琴

 

【本期内容】 

  戴蔚然:各位朋友好,欢迎您收听本期的《今日北京》,我是戴蔚然,我在北京向大家问好。

  经过了上周一个突如其来的雪花纷飞的周末,进入这个星期北京光照条件好,气温实现了快速的回升,这个星期白天最高气温曾经出现过20摄氏度左右,春天的脚步已经逐渐临近,赏花、踏青的时节也来到了。北京城市东西南北公园、植物园里都有各种赏花活动,爱玩儿的朋友们,已经心急地脱掉了冬衣,准备踏青出行了。


  京张高铁明年竣工 长城站工程过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很多事情又可以开始着手做起来了。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时间蛮长的寒冬里,有一项工程却一直在快马加鞭地进行,这就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的重要铁路干线——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即便是在农历新春佳节期间,他们也只是在初一和初二休息了两天,京张高铁不光是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同时也是未来京兰包铁路的一个重要枢纽,通往中国北方的内蒙古、甘肃等方向。这条铁路南起北京西直门,北到张家口,其间还穿越了万里长城,可以说是在世界遗产下面动工程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京张高铁施工现场,来看看目前它的施工进展怎么样了。

  记者:在京张高铁施工现场,大型旋挖钻机屹立在战场作业平台上,工人们干劲十足,焊接母板、绑扎钢筋、浇铸混凝土,一派繁忙的景象。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是世界最深、亚洲最大的地下高铁站,从设计到建设,京张高铁长城站都运用了最新理念和技术。京张高铁是落实京津冀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经济服务线,支撑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特别是延庆支线的建设,作为2019年世园会重要交通保障,对推动延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长城站工程建设已过半,正洞开垒完成6485米,完成总量的58%,长城站疏散及救援通道开垒完成950米,完成总量的79%,长城站到发现隧道开垒完成940米,完成总量的100%。京张高铁预计明年底竣工,届时北京到崇礼单程只需要50分钟。


  2000条公园游船陆续开航 玉渊潭游客开划

  戴蔚然: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个星期以来北京气温明显回暖,各大公园里都为自己的主题花展开始做准备了,而有水系的公园,游船也已经做好了安全检查,准备迎接新春的来到,游船可以下河开划了。这个星期,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游船就已经正式下水迎接游客。

  记者:我现在是在玉渊潭公园西门的樱花码头,前两天经过海事部门的验收,玉渊潭公园690条游船已经完全具备了下水运营的标准,在今天所有的游船整齐排列正在等待启航。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天气是多云的天气,体感的温度还是比较凉的,所以从早晨8:30开始到现在,游船也仅仅是出去了一两条。

  嘉宾:我们这是出去的第一条船,所以划回来感觉还是比较兴奋的。

  记者:玉渊潭的游船有690条,15个种类,在樱花码头这儿,我们看到有脚踏船、黄鸭船、电瓶船,可供选择的种类也是很多的。游船经过了海事部门的检验之后,就表明每条游船质量都是合格的,在这里划船,尤其在市属公园划船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可以看到每条游船的下方都贴有救援电话,所以游客在游船上一旦发现突发的情况,就可以拨打这种救助电话,公园方面也会及时处理,启动应急的预案。

  现场:如果有大风天气,气象部门会提前通知我们,一有四级以上的大风,我们是不会开航的;如果说在运营当中突发了这种大风天气的话,我们会及时启动咱们的应急预案,所有的救生艇全部出航,对湖面的游客进行拖带,保证游客在湖面的游玩安全。

  记者:再过一周左右,玉渊潭公园的樱花也将陆续开放了,届时游客荡舟湖面,可以欣赏千米樱堤的美景。今天跟玉渊潭公园一样,游船下水运营的还有颐和园,整个市属公园共有游船近2000条,都将在近日经过海事部门的验收以后下水启航。


  延庆妫河生态治理 万只候鸟迁徙齐聚

  戴蔚然:春暖花开,公园的游船可以开划了,下面我们要把视线转向北京北部的延庆,这里有一条大河叫妫河,写法很特别,是女字旁,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为”字,当地人称“妫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在妫河沿岸建立一个夏都公园,因为环境优美,水草丰沛,所以这里成为了一个候鸟的迁徙地。春暖花开之节,大批的南候鸟从南方向北方迁徙,而同时,冬候鸟要从北方向更北的地方飞去了。我们一起走进延庆妫河流域的候鸟栖息地。

  记者: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的鸟儿静静地待在水面;有的鸟儿急速扎向水面,很快又飞回岸边;偶尔也有水鸟尾尖浮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而在夏都公园的东侧,还未完全消融的水面上,十几只野鸭也在嬉戏觅食。据监测,目前妫河流域迁徙路线的有绿头鸭、红嘴鸥、灰鹤、赤麻鸭、天鹅等十余种近万只候鸟。与此同时,喜鹊、小太平鸟等各种名禽,也为这个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机。

  现场:到春天了,气温也好,水也清冽,上这来看这野鸭,你看看都是欢天喜地在这儿游玩挺好,心情也挺舒畅。

  现场:我今天和姥姥出来逛公园,你看有那么多水鸟都飞起来了,真漂亮呀!

  现场:随着天气的转暖,夏都公园来了很多的水鸟,一些常驻的野鸭一直在夏都公园常驻,然后还有一部分是从其他的地方飞过来的。

  记者:据了解,为给世园会和冬奥会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保障,延庆区去年进行了妫水河世园段水生态治理工程,对干流进行生态整治,改善区域小气候,从现在起到五月初,进入到了春季迁徙期,将有大批候鸟停留在妫水流域中转站进行补齐和觅食。在此提示广大市民朋友,尽量不要打扰候鸟的栖息。


  医养结合养老社区 解决老人看病难问题

  戴蔚然:下面说说养老这个话题,国家老龄委发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18年间,老年人口已经净增了1.1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近5个亿,占总人口的35%左右。这也意味着如何尽快完善养老制度,改进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了迫于眉睫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来说,选择一个满足他们医疗和养老双重需求的养老机构可能是更加现实的一个话题。为此,北京市也在努力建设医养结合的老年社区,老年社区不光是可以为老人提供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能提供医护人员的周到服务,大力发展这样的养老社区来解决医疗机构不能够养老,而养老机构又没法看病这样的难点。下面我们就走进北京一家实现了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来看一看他们的运行模式是怎么样的。

  记者:80岁的李华丽老人认为,解决老年人的看病就医需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便的问题,她说老年人的患病特点一般集中在慢性病方面,所以去医院的次数会比较多,这对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现场:老年人他不是天天做手术做大的处理,就是一般的拿药、打点针、输点液,上大医院看病确实是排队,太费时间也耗费精力,有的人体力也不行。

  记者:养老和医疗分属两大体系,国内现有养老机构多采取医养分离照料模式,老人尤其是患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养老机构本身就要设置医护团队,以解决养老者的基本需求,在出现重大疾病时,能够全面对接医院、全程负责。

  现场:院内老人关于医疗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刚需,比照了医院的标准,我们会根据具体评的等级的情况,由医生对他在院期间的所有基础病进行一个管理。

  记者:恭和苑养老院是北京市第一批医养结合的试点,他们为了解决好养老和医疗有效结合的问题,跟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医养合作协议,并在院内开设了康复护理部,这样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看病取药少跑路的问题,也让老年人感觉自己有一个家庭医生一样,时时刻刻有专业的医生可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现场:按时吃药的,医务室护士一天到晚都有名单,到时间给送到房间里来。

  记者: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2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16.7%上升到25.3%。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医疗养护需求也日益凸显,民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快速发展形式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


  居民参与过期药物回收 社区网点更便民

  戴蔚然:相信很多朋友家里难免会有过期的药物,当时买多了,随手就放在抽屉里,没准儿什么时候再得病想起来翻出来吃上几片,但其实过期药物真的不值得保存,往小了说它可能会减少药效,往大了说很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甚至过期药物会产生一些毒性,严重时影响肝肾功能。但是过期药物随手一扔也是不行的,它不光可能会污染环境,更有可能被一些人捡走之后别有用心的再包装再利用,进而威胁他人生命。为此北京市多个社区现在都开设了过期药物回收箱,我们一块去看一看。

  记者:在位于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的左安浦园社区服务站,志愿者正在为路过的居民介绍过期药品的危害性,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起,该社区就在居委会的组织下,自发组织回收过期药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上午,居民都会把家里的过期药送到社区服务站。

  现场:一般我们九点开始,8:30就排大队了,一直忙到10:30。

  记者:过期药收上来之后,社区会交给辖区的食药监部门统一处理,为了鼓励居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居委会还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积分奖励。

  现场:我们积分是这样的,药一盒积一分,够多少积分可以换多少东西,主要还是针对我们浦园社区居民,再扩大目前我们资金还是有限,还是承受不了。

  记者:在社区居委会的统计表上,记者看到,2017年回收数量最少的一个月也有1478盒,而最高的一个月则达到了2883盒。可以看得出辖区居民参与回收过期药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而在石景山区的杨南社区,过期药的回收工作则更加常态化,设在居委会的回收箱每天都可以接收居民的回收需求,一旦回收箱满了,就会与辖区食药监部门及时联系。

  现场:我们没有钥匙是不能将箱子打开的。食药监的工作人员过来把药取走,我们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收回,收回以后我们储存到我们专用的库房里面,然后定期到国家指定的部门去销毁,大概一年两次。

  记者:记者还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石景山区食药监局就在社区和部分药店医疗机构设置回收箱,社区管理部门也会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主动把过期药品投放到指定地方。

  现场: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在药店和医疗机构放置的回收量非常小,所以我们就把重点全部转移到社区。

  记者:目前石景山区的过期药物回收网点基本实行了社区全覆盖。


  退休之后闯北京 仍要追求艺术梦-广播剧导演郑淑琴

  戴蔚然:今日北京,欢迎您的继续收听。时装模特的T型台向来都是俊男靓女、青春年少的人们的舞台,但是如果这个舞台上忽然来了一位老者,一定会特别地勾人眼球。的确,前些年在一场中国时装秀中,有一位满头银发、留着一嘴白须的老爷爷,身手矫健,走在了T型台上,甚至秀出了自己的腹肌。从此,一炮走红。一问才知道,原来老爷爷快50岁的时候来到北京,做了一名“京漂”,在北京各个影视剧的制作基地当群众演员,参加商业演出,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他称自己是个“老北漂”,想不到最后在T型台上意外地成名了。那么,我们今天节目里为您带来的也是类似的这样一位“老北漂”,为了寻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在退休之后终于来到了北京,他心目里的艺术圣地,来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也戏称自己就是一个80岁的“老北漂”。那么80岁了,追求艺术梦想,一个人在北京生活,感受如何呢?我们来听我们的同行广播剧导演郑淑琴的故事。

  郑淑琴:你看那个“吧”都是秃尾巴的感觉,“你说的是张赛吧?”你这问候就问的有意思了。

  记者:正在指导演员录广播剧的导演叫郑淑琴,她现在在一家影视公司里打工,当广播剧导演,您可能通过声音听不出她的年龄,今年她已经80岁了,在网上被称为最年长的北漂!郑奶奶的老家在黑龙江的哈尔滨,之前在黑龙江电台做广播剧导演,十年前年过70岁的她,背上行囊独自一人踏上了来北京的列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广播剧之梦。可是来到的第一天,她就感觉到了孤独和无助。

  郑淑琴:到了北京,我那个朋友他,文化部就在苇子坑那儿给他一个房,是给姑娘临时住来着,但是姑娘去英国留学,这个房子就空着,空着他就说你来吧,他特别支持我到北京来,都答应的好好的。下了火车我就到他那儿取钥匙,结果从早晨一直等到快下班了,这个女儿还不把钥匙送来,等进了办公室,因为我们也认识,就是非常冷地打个招呼,我就预感到不妙了,然后就说“我这房子都要租出去了...”说一大堆。我说“孩子,你放心,你给郑阿姨三天时间,我去租房子”。

  记者:安顿好住的地儿,当年70多岁的郑奶奶带上自己的简历去面试了。

  郑淑琴:第一个找工作我是上北京电视台,他就说把你的简历写一下。第一,我如实地写了年龄;第二,我主要写了广播剧,人家说我们是做电视的,就是被回绝了。我坐在公交车上往苇子坑走,我的眼泪一直在流,我一种什么感觉?就是一匹老马被牵到马市上,让人看看牙口,让人看看你这个鬃毛,就那种感觉。

  记者:本可以在黑龙江老家安享晚年的郑奶奶,非要自己折腾着来北京,而且刚来那会儿正好赶上非典,家里人当然不愿意了,不停地打电话催她回家。不过,郑奶奶表示,不离开北京,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当逃兵。

  郑淑琴:北京是个大市场,做文化艺术,因为我退休了嘛,我就觉得到这里来,我能寻找一个自己的一个平台,带着这些梦来了,就一个一个地在碰壁,后来朋友们也都劝我,家里也在劝我说“你赶快回来吧”,我也是感觉到无助,也不愿意给朋友添麻烦,我就决定回去了。等我上了火车,火车一启动,我说怎么有个逃兵的感觉,这是真真实实的,当逃兵那种挺耻辱的感觉。

  记者:屡次碰壁,回家的火车将要启动的那一刹那,郑奶奶毅然决然地下了火车,决定留在北京,无奈之下她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当起了艺术老师。

  郑淑琴:在玉泉路那儿“大篷车”办班,我上表演课,从5、6岁到11、12岁,一天上四个班级,不同的课程,站得八个小时,一个班两个课时两个小时,我一天站,纯上课就是八个小时,但是我很快乐。

  记者:很多和郑老师共事过的人都说“郑老师心态好,听声根本就听不出是80岁的人了”,如今郑老师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老伴和孩子偶尔会从老家过来看看她。

  郑淑琴:这儿的录音员第一次见面问我“这么大岁数还干这个干什么?在家享点清福。”我说“你是贬义是褒义?”“我没有别的意思,就说你这么大岁数”,“你不知道,得多快乐!我要是在家待着,那不叫享福,那叫折磨!”真的,我现在特别快乐!你看我应该一点到九点上班工作,但是我每天早晨九点准来,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昨天做完的事记上,因为年岁大了,也怕会有漏洞的地方。

  记者:其实没有人知道,现在北漂的郑奶奶曾经是新中国第一批广播剧工作者,1957年郑奶奶就已经是黑龙江电台的一名广播剧导演了。

  记者:那个时候北京有没有一些搞广播剧的?

  郑淑琴:没有。

  记者:北京都没有搞广播剧的。

  郑淑琴:对。

  记者:1957年?1959年?

  郑淑琴:1959年有了,1957年有,也没有像我们成为一个体系的那种,其实黑龙江的广播剧,出国参加过国际意大利奖、国际未来奖、日本森凡奖,这都是国际的。

  记者:在郑奶奶曾经获得的广播剧大奖中令她印象最深的,还是1984年国内举办的第一届“丹桂杯”优秀广播剧评选。

  郑淑琴:马上还有一个礼拜就要拿出去参赛了,这个本子是写林业工人的事,本来去排练的时候带着解说走的,晚上一夜之间我改的本,没解说了!第二天我跟解说说“你回家吧!”“怎么了?”“解说没有了,完全音乐效果。”比如我用伐木声、鸟声、近景耗子声音,这是外景,然后经过一个过渡声音,门一开,一个炝锅的声音转入室内,妻子说“把拖鞋换上”,那么肯定是用拖鞋效果在屋里面,有一些效果的差异。

  记者:您听有点意思,郑奶奶导的这个广播剧名字叫做《大幕徐徐拉开》,获得了第一届“丹桂杯”的头名大奖,省长亲自带队,一行20个人浩浩荡荡地去北京领奖了,领来的不仅仅是奖,还有一个去意大利的机会,鉴于郑奶奶在国内广播剧的优秀表现,正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广播剧大奖邀请郑奶奶出席。

  郑淑琴:第一次有中国人参加,第37届,1984年,去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初赛,出来四个广播剧。然后他就问我“你想想哪个剧能得奖?”我说“英国的。”BBC有个《爱的重负》,语言不通,照样能听明白,因为它有本子,翻译把本子给我翻译过来了,等我听的时候全能对上号,我就说《爱的重负》,结果果不其然,我自己也挺有自信的了。

  记者:如今的郑奶奶,还在北京奋斗着,为她热爱的广播剧,为她自己的梦想,一个老人都在北京漂得那么执着,对于将近千万的北漂一族来说,这应该真的算是北京榜样了。

  戴蔚然:刚才是80岁老北漂的故事,感谢您关注本期的《今日北京》,下次节目见。


 

(记者:戴蔚然 编辑:eerr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到(SHARE TO)

推荐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