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2018年2月第二期

time:2017-12-29 Source: FM92.3 AM774

【本期提要】

  • 北京邮政上线能分拣机器人 8分钟把包裹送上车

  • 通州设立爆竹禁放区 市民加入蓝天保卫战

  • 团市委开设34家寒假成长营 孩子可选多元课程

  • 房山民俗旅游水峪村古碾磨出浓浓年味

  • 北京女孩走红《俄罗斯好声音》


【本期内容】 

  戴蔚然:各位朋友好,欢迎您收听本期的《今日北京》,我是戴蔚然,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在这里首先给大家拜一个早年。眼下,距离农历新春佳节“狗年”的来到还有不到一个星期了,现在北京街头已经挂起了彩灯,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在这个节日当中,留守北京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好去处呢?有人说,今年这个春节可能是最好玩儿的。春节期间北京各个地方的文化春节旅游项目已经开门待客,携三五好友可以戏雪、玩冰;举家出行,可以赏兰花、看海洋动物、参观各种科普展览;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也可以到各个剧院去欣赏京腔京戏,过足戏瘾。

  当然最值得一说的还是北京各地的庙会:地坛、龙潭、大观园、朝阳国际风情节、凤凰岭,还有石景山游乐园、北京冬奥新春体育庙会、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平谷春节文化庙会,还有延庆世葡园的冰雪文化庙会,这些都是最受北京人喜爱的十大庙会。总之,这个春节北京一定很热闹。

 

  北京邮政上线能分拣机器人 8分钟把包裹送上车

  春节也是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的时节,在节前很多人都赶紧把备好的年货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寄去,那这时候全国的物流快递行业就显得特别的忙碌了。今天节目一开始,我们就要走进北京邮件综合处理中心,这里最近引进了60个长方形的橙色机器人,它们从双层分拣机接上包裹,然后再送进邮政车的装车垛口,每个机器人平均只要花8分钟,它为邮政处理中心节省了搬运车驾驶员80人。下面我们一块去现场感受一下智能分拣机器人的高效率。

  记者:这个机器人名叫“智能邮件搬运机器人”,全名为“AGV—500D顶升式智能机器人”,记者在北京邮件综合处理中心内看到,一个个机器人纷纷准备接续,在双层分拣机的滑道落口等候。

  现场:我们的小车是通过识别地面的二维码,确定小车的运行位置,所以小车在每一个点上,它的动作、它的位置,我们都能够时时记录。

  记者:负责垛口的工作人员按下空车按钮,在距离大约300米的双层分拣机出,包裹开始一一落下,工作人员将包裹全部装上邮件龙车后,再次按下按纽,机器人顶着龙车缓缓朝着垛口驶去,整个过程只需要8分钟。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机器人,它的最大承重可以达到500公斤,而且身上的功能也不简单,不仅可以利用激光来避免障碍物、紧急制动、调整龙车方向,自动识别路线等,同时当电量不足时,它还可以自动驶入充电隔口充电。

  现场:原来我们生产的龙车推动是有声音的,噪音也很大,上了智能机器人以后对员工的保护噪音非常小,在安全范围内会加快邮件的传输,减少人力,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加速邮件的准确安全。

  记者:据了解,有了机器人智能搬运,邮件处理中心可以停运60辆电动搬运车,节省搬运车驾驶员80余人,大幅度提升了包裹内邮件的场内传输速度,缩短邮件场内的处理时间,这是作为中国邮政第一套投入实际使用的智能化场内邮件运输系统,这项“邮政智能搬运机器人”项目也被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列为示范规程,计划2018年年底前在北京邮政所有网点全面推广。

 

  通州设立爆竹禁放区 市民加入蓝天保卫战

  戴蔚然:今年这个春节有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北京新修订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实施了,《规定》将北京市五环内的全部区域变为了烟花禁放区,五环外的区域由所属的区政府自行确定是不是设立禁放区,那么民众反映怎么样呢?我们就走进北京通州的几个街道。

  记者:近日,家住古月佳园的孙大爷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祝福。

  现场:家家户户赞盛世神州,希望您春节的时候,咱们这次禁放,您别放炮,咱们少一点爆竹声,多一份祝福声。

  戴蔚然:孙大爷是2016年搬入小区的,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年过春节家中都会放点爆竹增添年味,搬迁上楼后就不再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实行的烟花爆竹禁放管理工作,孙大爷也表示非常支持。

  孙大爷:这个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对不?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责任。

  记者: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会产生颗粒物、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加上进入冬季,空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在这样的天气环境下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导致颗粒物累积,造成空气持续污染。

  现场:根据我们往年的监测,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是有明显的影响。

  记者:春节临近,通州区将继续以环保网格化平台为依托,不断加强环保精细化管理,号召社会公众参与到蓝天保卫战当中,巩固2017年大气治理成果,为实现2018年大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团市委开设34家寒假成长营 孩子可选多元课程

  戴蔚然:眼下也正值孩子们的寒假时期,北京市团市委在北京多个地方办起了孩子们的寒假兴趣班,一块进去看一看。

  记者:这里是青年汇的寒假成长营地的课堂现场,孩子们正在这里进行创新课堂的课程,有25名孩子在这里体验他们的寒假乐趣生活,孩子们争前恐后来体现创新的乐趣。

  记者:这是一堂创新课程,名称叫做“小心不要被问住”,有孩子们互相提问,有志愿者传授知识,还有3D打印的动手创新。这些课程全部都源于教育机构根据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的创意设计。根据北京团市委连续两年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安全保障是家长们的头等心事,占比达到5成以上。此外,强化孩子们的成长自护,是大多家长希望增设的课程,是父母们的关注热点。

  现场:通过以往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于创新教育、安全自护等这些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年还加大了孩子们所喜欢的一些经典导读、绘画、声乐,以及魔方等一些兴趣类的课程。

  记者:依据调查的结果,今年北京团市委开设了34家寒假成长营,服务800多户家庭,开创了多元课业,提供思想引导、儿童自护、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创新教育等能力课程,涉及了绘画、声乐、魔方、创新等个性化教学,为孩子们传授学校和家庭里不曾接触到的综合能力,开拓视野和思维。

  现场:比如针对我们青少年的财商教育,我们设计开展了“小贝壳”的系列课程,那么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课程,核心是想教会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学会沟通,发挥潜能,最终学会合作,实现孩子的全面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校里面没有学过。

  记者:在家里面父母有没有给你们教过?

  学生:在家里面父母也没有教过。

  记者:只有在这儿能学到这些内容是吗?

  学生:对。

  记者: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非常开心,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

  记者:这些知识,你平常看书,或者在学校里学不到吗?

  学生:学校里学不到,有的时候看书的时候会收集一些知识。

  记者:你喜欢做什么试验?

  学生:3D打印笔。

  记者:你自己做成过吗?

  学生:做成过。

  记者:做成的是个什么?

  学生:一个小吉他。

  记者:同样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北京团市委计划今年暑期增开成长营,这也是呼应家长们的诉求,不仅如此,今年还将展开范围更广的社会调查,力争在全市300多个社区的青年汇都创立成长营,为更多青年家庭提供便利。未来,围绕青年家庭照养儿童的日常需要,团市委还将设计更多的服务形式,展开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多样的社会调查,为在京奋斗的青年们排忧解难,提供扶助。

 

  房山民俗旅游水峪村古碾磨出浓浓年味

  戴蔚然:我们将视线转向北京房山,北京房山有很多古村落,而北京房山的南窖乡好几个乡村都是名声大燥。元末明初,战乱连连,当时一些难民为了躲避战乱,翻山越岭到了北京房山,来到了南窖乡这个地方居住。移民的主体来自山西,他们来这儿开荒造田,植树松柏,修坟建庙,子孙繁衍。而村子的真正繁荣是光绪年间,这里的一个煤炭采集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吸引了大批民众来此定居。

  据史书记载,这些古村落当年可是店铺林立,商队来来往往,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古迹。到现在,这里的老街、老院、古树,还有古碾子都很有韵味。南窖乡的水峪村现在古碾保存是最多的。从古到今,人们用这些古碾磨米、磨面、磨豆子,磨出了各式的美味,直到现在这些碾子还在转动着,现在水峪村也因为这些古碾成为了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文化村,而每逢春节村里有一道拿手的看家年货菜,这就是核桃肉,怎么做的呢?我们一块去村里尝一尝。

  记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位于北京市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的南窖乡的水峪村,远近闻名的众会之首“水峪女子中幡”正热闹上演。

  现场:好。

  记者:碗口粗长十米,重30斤的大幡杆在台上上下翻飞,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台下观众叫好连连。水峪村的中幡表演始创于明朝初年,每逢庙会、重大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闹福的风俗,代代相传至今。而大鼓会也是与之齐名的水峪村特色民俗活动,此刻整个村子中幡舞动,大鼓震天,好不热闹。

  现场:这不要过年了吗,我们中幡表演和大鼓表演是我们村两道有名的花会,哪年春节的时候都得表演一下,中幡也代表一帆风顺,希望我们的村民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帆风顺,幸幸福福。

  记者:进入腊月后,水峪村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浓了,大红的灯红,喜庆的福字,大鼓会的队员王淮芳早早把自己经营的农家院布置了一番,两个孙女都放寒假了,要回来过年了,系上围裙,王淮芳要亲自下厨做几道拿手菜。

  王淮芳:我主要是小时候老看见我父亲老做,所以我印象当中挺深的,所以现在我就会做。我们小的时候过春节,哪年都必须要做的这道菜,算一道主菜。

  记者:猪头糕就是王淮芳深得父亲真传的看家菜。当年父亲是村里的厨师,村里大事小情都要请他去做菜,这道菜那可是人人称道。将煮好的猪肉切片,经过翻炒入味,中间加上核桃,再用纱布裹好,压上石头定型。

  王淮芳:我后来做的时候也把那核桃仁也给它放上,就跟花糕一样,中间有一层核桃仁,而且味道也好,这个核桃仁的营养也特别高。

  记者:做好的猪头糕色泽黄亮诱人,猪肉酱香四溢,核桃脆糯香酥,一口下肚,唇齿留香,充满了幸福感。如今每年过年,王淮芳都要亲自做块猪头糕,而这也成为农家院的招牌菜。

  王淮芳:一做它就想起了小的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再一个我父亲也没有了,我就是年年一到春节,我就想起我父亲了。

  记者:千绪思念都凝结在这道看家菜里,没有它就不成席,没有它就少了那熟悉的年味儿。千古年来,在这特定的时节里,人们对年味儿的追寻从来不曾因时光的流逝而淡漠,反而越发浓厚。在小小的水峪村,有一种味道就浸满了历久弥心。

  王淮芳:原来那会儿过年,一到腊月,这碾子就没有停的时候了,天天都是排队,还得起大早排,磨豆腐。

  记者:王淮芳说那时候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飘出浓浓的豆腐香,虽然现在豆腐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各种豆制品也是琳琅满目,但每年春节大家依然自己挑选黄豆,并用这个老石磨自己亲自磨,因为磨出的豆子不仅是岁月的沉淀,更是有让人难忘的过往记忆。

  王淮芳:给他们做点,让他们尝尝,也让他们知道我们原来的那种生活,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过年吃豆腐,寓意着吉星高照,天天有福,所以就必须得做这个豆腐。

  记者: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年开始的每一顿家宴都渗透了亲人之间浓烈的情感,虽然儿子得等到大年三十当天才能回来,但两个双胞胎孙女已经放假,围坐在王淮芳左右,侄子们也都回来过年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吃着,屋里院里满满都是浓浓的年味儿。

  现场:过年了,干杯。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北京女孩走红《俄罗斯好声音》

  戴蔚然:这里是《今日北京》,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在今年的《俄罗斯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女孩儿的面孔,她来自北京,叫杨歌。杨歌有一副从妈妈那里继承的好嗓音,加上她在莫斯科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专业背景,使得杨歌一路绿灯,在半决赛中以场外观众的高支持率成功挺进了《俄罗斯好声音》的总决赛。在俄罗斯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中国面孔是非常少见的,杨歌以其独具魅力的歌声,不光是获得了俄罗斯观众们的认可,也引发了国内媒体对杨歌的好奇。那么她是怎么去俄罗斯留学的?又是如何闯进俄罗斯艺坛的?最近杨歌在莫斯科接受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你好,俄罗斯》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刘晶和吴云的访问,我们一起来听杨歌的故事。

  记者:中国演员征服俄罗斯观众的杨歌,在俄罗斯媒体有诸多报道。杨歌今年29岁,九年前,她通过国际大学生交流项目来到了俄罗斯,本来她想成为一名翻译,但是这个职业对她来说显得颇为枯燥,因此她又考入了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目前,杨歌在俄罗斯最好的导演那里拍戏,在莫斯科最为著名的剧院——果戈理中心舞台演出,她通过参加《俄罗斯好声音》节目并进入决赛而一举成名,12月29日,也就是在新年的前夜,《俄罗斯好声音》最后一场演出在电视一频道播出,第二天当杨歌醒来的时候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她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她在俄罗斯如何生活?怎样工作的呢?杨歌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对此做了介绍。

  记者:杨歌,你好。

  杨歌:你好,你好。

  记者:首先要祝贺你在《俄罗斯好声音》的比赛当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祝贺。

  杨歌:谢谢您。

  记者:我们都知道半决赛的时候是观众救活了你,对你来说是因为观众喜欢你,还是因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那种情怀?

  杨歌:我觉得吧,可能有中国情怀的元素,也有对我的喜爱,因为我就是想把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展现给大家,不是以一个超级专业的歌手身份,只是希望从比赛当中能够让观众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每次我选歌,还有演唱的形式,最主要我的想法是把歌词的情感唱出来。所以就是得到了好多观众的共鸣,他们好多的观众朋友们给我写信的时候就提到,他们哭了或者流眼泪,就是我想要传达的情感被传达出来了,所以我特别高兴。

  记者:感染了他们。我们都知道你其实并不是专业的歌手,你真正的职业是演员。

  杨歌:对。

  记者:你在俄罗斯都出演过哪些电影呢?

  杨歌:是这样的,我莫斯科电影学院表演系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参演俄罗斯的电影、电视剧,最有名的到目前为止就是有一部电影就是回中国展映,是《火海凌云》,就是空难的一个片子,这部片子里面我演一个中国女孩儿。

  第一部的片子是我还在上大一的时候,叫《寻宝人》,它参加过当时,我记得是在2012年的时候,有一个回国的展映,一个小型电影节展映,还有在2015年的时候在北京的俄罗斯电影节,我代表我们那个电影《挪威人》回国参加过电影节的开幕。具体的之后,比如说今年有五部电影和电视剧首映,有我参演的俄语的电影。

  记者:除了电影之外,你还在剧院参演音乐剧、舞台剧、话剧,你都出演了哪些角色呢?

  杨歌:我工作在莫斯科果戈理中心剧院,它是一个现代型的艺术剧院,参演过话剧、音乐剧,有一个特别知名的话剧叫做《哈尔姆斯世界》的这么一个话剧,我里面融入了中国的元素,我用中国的京剧唱俄语的台词,所以当时观众的反响经常都是哄堂大笑,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带着我参演的俄罗斯话剧回到中国,有一个巡演,希望能让中国观众也能够看到我在俄罗斯话剧艺术上面的一些,应该怎么说。

  记者:造诣。

  杨歌:不能说造诣,我觉得这个说的太大了,就是工作。

  记者:成绩。

  杨歌:那就算成绩吧。

  记者: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了,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话剧已经过时了,都已经不去看了,我就想问你,那剧院里有年轻人吗?你在表演的时候。

  杨歌:当然了,剧院虽然传统意义上已经到另外一个时代,有电脑、网络的冲击,但是它能够流传下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表演艺术和话剧艺术它有自己的艺术地位,而且话剧也在变,它从原来的传统形式现在改变成现代艺术形式。比如说我们剧院——果戈理艺术中心剧院就是现代艺术剧院。所以从来没有考虑过,比如没有观众来看,我们剧院的话是场场爆满。

  记者:一票难求。

  杨歌:对,而且也不光只是老一辈的人喜欢看话剧,有生活传统的人,经常去看话剧的人来看,不是这样的;是年轻人,小到十几岁,大到60、70岁都会来,我们的观众群体。所以就是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传统的艺术形式当中。

  记者:其实还是有自己的受众的。

  杨歌:对。

  记者:在俄罗斯生活了这么多年,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杨歌:生活教会了我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对我的改变是生活态度,在俄罗斯生活态度就是我能做我喜欢做和想做的,我有可能做的,没有人会来疑问,你这个行不行?或者是这个太不靠谱了,或者这条路太难了。在俄罗斯是这样的,有朋友或者老师,我有任何的天马行空疯狂的想法,只要我想得到,就会有人来支持。所以这个对生活态度就是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但是你要如果想把这个生活变得不一样的话,永远就有这个可能。

  记者:那你在俄罗斯生活了九年,最喜欢的俄罗斯有哪些方面?同样的,你最讨厌的有哪些方面呢?

  杨歌:最喜欢的就是俄罗斯人特别直接,不会拐弯抹角,我喜欢你就喜欢,我不喜欢你就不喜欢;我直接你就直接说,就夸你跟花儿似的,就是夸到天上,要是不喜欢你,连理都不想搭理你,没有勾心斗角,对我来说比较直接,有什么说什么,交往方式我特别喜欢。还有不喜欢什么呢?俄罗斯人特别爱迟到,而且我觉得俄罗斯人的心情跟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开始还哈哈大笑,直接就变阴天了,就能大哭,我不知道到底是所有俄罗斯人都这样,还是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搞艺术的。

  记者:经常迟到吗他们?

  杨歌:关于迟到方面,我当时拍电影的时候,一个助理跟我说了一个特别特别有名的话,“在这个国家从来没有任何事能够准时开始”。所以每次要迟到要去赶着做一个什么节目,或者要去片场的话,跟司机说你再开快点,我的助理说“杨歌你不用担心,一定迟到不了”。这是一个玩笑话,但是还是因为俄罗斯人放松,对生活的态度不是特别较真,我觉得这个都是有联系的。

  记者:他们相对也很宽容,就是你迟到了我也忍着。

  杨歌:对,因为大家都迟到,我也迟到你也迟到,那好吧一块迟到就迟到吧。

  记者:你看你演了这么多部影片,你对自己以后的艺术事业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杨歌:是这样的,在俄罗斯的计划已经排上了,五部我参演的话剧、电视剧首映首演,还有我的俄语专辑我预计是在今年3月份与俄罗斯观众见面,当然还有MV这些全都是我自己一手包办。关于国内方面的,我其实一个中国人特别想回国,能够跟自己的国家有交流,不管是作为演员或者是新的歌手,因为我不能把自己说成歌手,因为不是专业歌手,还是希望有这个机会去学习,更多的是学习的机会。想跟国内的导演合作,想了解一些国内电影的运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什么样的行程,是怎么样的一个拍摄方式,因为作为一个演员,你在每次跟不同的导演接触,你学到的东西不一样,而且任何一个导演的拍摄方式都不一样,他是从什么样的方法入手?是怎么样讲戏?所以这个对我来说有特别大的好奇,所以特别想如果有机会能够回国参演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也好,对我来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戴蔚然:刚才是《你好,俄罗斯》节目的主持人采访了在俄罗斯因为参加综艺节目《俄罗斯好声音》一炮走红的北京女孩儿杨歌,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杨歌在《俄罗斯好声音》里的惊艳表演。到这里,本期的《今日北京》,也要和你说再见了,感谢各位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见。

 

(记者:戴蔚然 编辑:eerr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到(SHARE TO)

推荐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