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2018年1月第三期

time:2017-12-29 Source: FM92.3 AM774

【本期提要】

  • 平昌冬奥北京113名志愿者整装待发

  • 春运抢票掌握捡漏、接续技巧  “铁路畅行”享受积分、订餐服务

  • 冬夜的北京,雁翅楼的明灯为你亮起

  • 南锣鼓巷外来务工人员吃上“爱心早餐”

  • 一位燃气集团安全员的故事


 

【本期内容】 

  戴蔚然:各位朋友好,欢迎您关注本期的《今日北京》,我是戴蔚然,我在北京向您问好。

  眼下的北京正值数九寒天当中,这两个星期是“三九”、“四九”,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不过在今年这个冬天有些特别之处就是冬天的第一场雪迟迟没有下来,它一次又一次和大家爽约,不知道要藏到哪里去了。今天节目一开始,我们首先将视线转向冬季奥运会。再过一个月,韩国平昌将举行冬季奥运会了,在本周北京的113名冬奥会志愿者将前往那里,开始接受冬奥的志愿服务培训,这次培训的宝贵经验可以用于四年之后在北京举行的冬季奥运会。节目一开始,我们就首先关注这条新闻。

 

  平昌冬奥北京113名志愿者整装待发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介绍说,中国有1345人报名申请平昌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共有113人得到平昌冬奥组委确认,近期陆续奔赴平昌,这些志愿者是未来北京冬季奥运会志愿者大军的先锋团队和骨干力量,北京冬奥组委将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和保留好这些志愿者。

  闫成:一方面我想通过冬奥会这个平台,他们会很好地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也为弘扬志愿者精神做出中国的贡献。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志愿者服务过平昌冬奥会以后,对于北京冬奥会来讲,应该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他们通过服务平昌,积累很多冬奥会的经验,也会熟知奥林匹克,特别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准,应该说他们是为北京冬奥会积累了一笔人才的储备。

  开班式上,北京冬奥组委向志愿者赠送了《冬奥会竞赛项目知识读本》等学习资料,同时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志愿者服务队授旗,志愿者们表示,将全力以赴完成好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任务,为决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好准备。

  戴蔚然:再有一个月举行的平昌冬奥会除了激烈的比赛之外,还令国人期待的就是闭幕式上北京将正式从平昌市长手中接过红旗,2022年将举行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将会上演“北京八分钟”,那么这会是一场怎样让人热血沸腾的表演呢?人们也在期待之中,以后的节目中我们将为您追踪报道。

 

  春运抢票掌握捡漏、接续技巧  “铁路畅行”享受积分、订餐服务

  接下来再和您聊一个话题,就是越来越热的“春运”。2月1日,中国铁路将正式进入春运的时节。春节,被人们称为是地球上每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个时候在中国境内上演着由南到北,由东至西,几亿人次的一个大迁徙。现在,比手速,比网速,春运的隆隆车轮声已经渐行渐近了。按照中国铁路规定的提前30天的铁路车票预售期来推算的话,从1月17日开始,互联网以及电话渠道开始发售除夕当天的春运火车票,预计这次是早间出发的短途,以及高铁车次抢票压力较大,而返程的第一轮高峰是2月20日,正月初五左右。根据预测,今年因为春节较晚,因此返程的学生流以及务工流将会叠加出现,返程的抢票压力可能会大于节前的出发压力。

  那么在今年春运火车票预售抢票的第一天,买票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记者也实操了一番,来听报道。

  早上10点,是北京站发车车票的开票时间,记者第一时间登录好自己的账号,准备抢购当天去往哈尔滨的车票,由于北京到哈尔滨的车次大多运行时间较长,能在除夕当天18点前抵达的车次并不多,而这些车次的车票在第一时间就被秒杀,像记者选择的D157、D29等车次,虽然发车时间都是凌晨五点多、六点多,时间并不是很好,但由于抵达时间都是除夕当天的下午,因此记者第一时间预定时余票数量就已经显示为零。而在当天晚间抵达的车次则都还有余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西站发出的很多车次上,像北京西发往武汉的车次,当天18点前抵达武汉的车次车票基本都在第一时间被抢购一空,而夜间抵达的高铁车票则都还有余表。如果没能在第一时间抢到车票也没关系,因为还有捡漏的机会:一是开车前15天是退票高峰期;二是在开车前48小时和24小时也是捡漏的好机会,售票系统往往会放出部分剩余车票。如果旅客要去的目的地无票,或者没有直达列车时,还可以使用接续换乘功能,售票系统将向旅客展示途中换乘一次的部分列车余票情况。如果旅客选择购买,可以一次完成两段行程车票的支付。

  此外,旅客在购票前还可提前注册一下“铁路畅行”常旅客会员,享受积分的服务:如旅客购买100元车票,将会获得500分的积分,积分首次达到1万分以上,即可获得积分兑换资格,每100积分相当于一元钱,旅客可用积分兑换铁路部门指定车次的列车车票,使用所兑换车票的乘车人可以是会员本人,也可以是其设定的受让人。而对于吃货来说,目前铁路部门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全国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都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因此您可以在回家的列车上叫个外卖,品尝一下各地不同的美食。

 

  冬夜的北京,雁翅楼的明灯为你亮起

  戴蔚然:接下来我们要给您介绍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对面地安门路口的北京雁翅楼书店,“雁翅楼”这名字就很有诗意,大雁的雁,翅膀的翅,始建于1420年,曾经是老北京一处著名的地标建筑。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雁翅楼被拆除;2013年雁翅楼景观复建工程开工;2014年竣工,复建之后的雁翅楼作为中国书店,向广大爱书人士敞开了大门;从2015年7月份开始,雁翅楼书店改为了24小时营业书店,眼下北京正值寒冬,他为寒夜里的北京送来了书香温暖。

  晚上10点多,位于地安门路口南侧的中国书店北京雁翅楼店仍然灯火通明,这是中国书店首家24小时书店。走进书店里面十分温暖,书香气息浓厚,整齐的书架上依次摆放着各种线装书籍,另一侧是文学社会类书籍,在阅读区记者看到,夜晚来读书的并不多。

  顾客:这里面环境挺优雅的,也挺暖和的,我住得比较近,大概走个十多分钟就到了。

  雁翅楼曾是北京中轴线上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清代时,雁翅楼的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也是皇城最北端的屏障,2014年雁翅楼完成了复建,2015年7月中国书店雁翅楼店正式营业,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活力。书店负责人介绍说,24小时书店开业后,很受读者欢迎,夏天来这里阅读的人比较多,一到冬天人就少了。

  店员:因为现在冬天,白天的情况下人比较多;晚上由于天气原因,一到五点的话,可能两、三个人,一、两个人,这种读通宵的。

  即使这样24小时书店也不会打烊,因为他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一名读者提供温暖的守候。在这样的夜晚,选一本喜欢的书,获得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知识,更是心灵的宁静。

  顾客:比较有那个氛围,也能看得进去,在家里读书首先肯定没有这儿的全,其次还有一些书在这儿看的时候更有一些感觉。

 

  南锣鼓巷外来务工人员吃上“爱心早餐”

  戴蔚然:刚才为您介绍的是24小时书店——雁翅楼中国书店。就在离雁翅楼不远就是北京的南锣鼓巷,相信大家都知道,南锣鼓巷近年来是十分的红火,因为受到各种旅游手册的宣传,它被很多中外游客认为是了解老北京文化、探访北京胡同历史的一个好地方。也的确是如此,这里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元代时的胡同布局和肌理,十分难得。现在南锣鼓巷已经是一条旅游的金街了,这里店铺林立,游客众多,相应的安保人员以及清扫人员数量也是格外的大,最近,南锣鼓巷商会就决定发起一个“爱心早餐”运动,为在这里工作的清洁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保安们送上温暖的早餐。

  下面我们就随记者一块走进清晨时分的南锣鼓巷“爱心早餐”食堂,来看看他们的早餐都有些什么,大家吃得开心吗?

  记者:现在是早上6点半,我现在是在南锣商会暖心早餐的现场,从今天开始,南锣地区的环卫工人,还有安保人员,包括地区的贫困户,都能吃上热乎乎的免费早餐。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让大家吃得可口,工作人员准备了鸡蛋、花卷、馒头、牛奶和粥,光咸菜就有七、八种,刚刚清扫完大街的环卫工人们看着这么丰富的早餐都很感动。

  工作人员:这也是我们南锣商会的一个爱心早餐粥,如果大家觉得好,我们会长期开展下去。

  记者:6点40分,几十名刚刚下岗的保安员也来到早餐点,领到了热乎乎的爱心早餐。

  记者:平常你们早餐怎么吃?

  保安:平常早餐都是自己买着吃,保洁有时候都吃不上饭,办这个活动给大家一个鼓励,表示感谢,感到温暖。

  前来吃早餐的除了环卫工人和保安人员,还有附近一些低保居民和孤寡老人,早上七点,吃完早餐的环卫工人和保安人员开始陆续上岗,据了解在南锣鼓巷地区,像这样的免费早餐点每天有两个。

  工作人员:我们提出的是暖心工程全覆盖,是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我们这边一共是270人左右,我们为他们所有的人提供免费的早餐,一共是7个点,是轮流的,但是每次开两个点,资金都是我们商户捐献的,我们让他们能够吃到一口热乎的饭。

  居民:温暖工程,真的挺温暖的。

 

  一位燃气集团安全员的故事

  戴蔚然:这里是《今日北京》,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燃气的广泛使用,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北京市目前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的消费城市,仅在2016年北京天然气供应量就已经达到了152亿立方米,燃气用户达到了580万户,运行管线2万公里。燃气的安全,对于居民们来说不光是暖和热,还含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安全职责,今天我们的节目就一起来走进北京燃气集团,来了解一下燃气集团背后的安全保障工作。

  北京燃气集团企业安全部经理张涛告诉大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他们是如何不容半点马虎,不光是时刻提醒自己,还要时刻提醒整个集团成千上万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为城市燃气安全带来保证的。

  张涛:这也是印象挺深的,因为那次做完梦把我给吓醒了。

  1973年出生的张涛,身高有1.80米以上,正值壮年的他,看起来也很结实,为什么还会被梦惊醒?张涛说从毕业到现在的22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北京燃气集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张涛:安全员,副队长,队长,副所长,主管安全生产的业务主管,分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到集团总部,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张涛告诉记者,北京仅次于莫斯科,是世界上第二大用气城市,燃气用户超过了580万户,地下管线长度也达到了2万公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张涛:燃气有什么科技,不就是灶吗?实际不是,燃气地下管线,你走在大马路上,恨不得每条马路上,您的脚下都有天然气管线,天然气管线时间长了,它的物理特性,钢管在土里时间长了,必然受到各种杂散电流、土壤介质这些影响,必然会有一些腐蚀情况,腐蚀之后就会穿孔,就会有微小的漏气。

  而他正是这座城市燃气安全的总负责人,曾经在一线工作中的一次突发事故让他仍然记忆犹新,张涛回忆说。

  张涛:16年前了,那时候当队长,也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当时发生了一起施工破坏。当时我到现场,就是上千公里的管线,就在等熟悉这条管线的职工,特别盼望他赶紧到现场告诉我关键的位置节点在哪儿,多个领导都面临这个问题,你不可能对脚下每一处管线都记住位置在哪儿,或者每一个控制节点在哪儿,突发险情怎么办?急的,我跟你说,不怕您笑话,晚上我做了一个梦,说到现场人也没到,呼呼往外漏着气,怎么处理?不知道,脑子一片空白,一下惊醒了,我就开始琢磨这事,你管安全生产你心里不能没底,不能没数。

  善于思考的张涛,通过在一线工作中的实践和管理岗位上的学习,分别针对安全巡查、安全预防和突发安全事故,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安全生产的体系。

  张涛:我是想整体三步走:第一步就是提高我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广网格化差别运行;这一步做踏实了之后,第二步就是对于位置的隐患,在还没有形成前就提前把它治理了,那样不就没有隐患了嘛,叫预防性修复;第三步应对不可控的因素,突然发现了突发险情,你是控制不住的,比如说夜里突然有一个在地下勘探打钻,直接把管道打漏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最小风险控制单元去用快速的和提前处置的预案去处理它。

  从一开始,张涛针对安全巡查推行的网格化无差别运行的工作中,就遇到了阻力,最终他用事实说服了所有人。

  张涛:像打破大锅饭这种感觉,所以当时阻力确实还是很大的,包括一些老的基层干部,人家也是非常好心提出了一些顾虑,说你这样做是非常有风险的。实行了一年之后,发现这个概率是在60%左右,就是发现比如说有十个管道漏气了,那么可能有四个是咱们行人来告诉我的,有六个是我自己查出来的。

  记者:有六个主动发现。

  张涛:对,现在就是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呢?有9.5个是我自己发现的,有0.5个是您告诉我的。

  记者:目前安全生产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在安全生产的岗位上工作,仍然显得很特殊。

  张涛:一想心就跳,我现在基本上有强迫症,就是手机确实不能离身,包括咱们在家洗澡的时候,我要把手机放在塑料袋里头带在身边,不说放在客厅!真是不敢晚上睡觉把手机离身远了!基本上放在床边那个位置,不敢关机,随时你还得带着充电电池!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张涛总是时不时的使劲出气,看得出长期的精神压力让他显得很疲劳。

  张涛:对自己的工作我想就是在哪个位置,就要干好哪儿的活;哪儿的工作,至少要对得起企业对你的信任,我是这种想法。

  张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他同在企业安全部的钱林说。

  钱林:通过做安全事件分析整个的过程,张经理树立了整个流程,能把所有的安全工作,每个月定期安全汇报这件工作里面完整地体现出来,完整地串联起来,这个特别的涨知识。

  采访中,张涛还特意给记者介绍了今年6月16日,安全生产日的一场活动。

  张涛:6月16日的时候,当时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当时这儿有一个启动仪式,进去之后是燃气主题区,我们有一个系统叫AI眼镜,这个眼镜里提前预输了我们地下管线的所有信息,您戴上这个眼镜之后,看看马路,因为它和坐标相吻合的,你就可以透视地下燃气管线在哪儿。

  看得出在张涛心里安全知识的普及远比发生安全事故后再去补救更重要。

  张涛: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家六口人,通过孩子,孩子只要记住了一、两点,一带六,我记得当时统计的是关注200多万。

  记者:有200多万人都关注到咱们这个活动了。

  张涛:对。

  记者:采访还未结束,张涛就赶着去参加会议了,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同时,他始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表示学无止境。

  张涛:管安全的话,我觉得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对自己来讲,可能不满意的是自己的知识其实还是不够丰富,我觉得自个儿分析自己,以后在技术创新方面,比如说安全科技方面是我自个儿需要进行努力和加强学习的地方。


 

(记者:戴蔚然 编辑:eerr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到(SHARE TO)

推荐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