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74 . 反法西斯

第二十八篇《犹太难民眼中的上海一冰冷年代的温暖记忆》

2015-08-10 17:15:47

        

        【王耀华】犹太人到上海,他可能我们的著名的高楼大厦他不会去,他一定会到这里来,他们不仅来参观,他们还说是来寻根的、寻根。 
        犹太人到上海一定要去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从1933年到1941年,约两万名犹太难民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残害,从欧洲逃到这里。而此时,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上海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面对这些漂泊流离的异乡沦落人,上海人民却给予了他们最慷慨的帮助、最温暖的收留。
        【记者】在经过了九死一生的颠沛流离、终于逃离了欧洲纳粹的迫害后,初到上海的犹太人,立刻借助这座城市的商业优势,做起了生意。犹太难民纪念馆资深讲解员王耀华老先生说。
        【王耀华】犹太人很聪明,经商能力很强,做生意很讲信用,没有假货的,他卖给你毛线就是纯正的。讲什么时候交货就什么时候交货。
在虹口,犹太学校、医院、宗教会堂、咖啡馆等德文招牌林立的地方被称为上海的小维也纳,处处活跃着犹太人的身影。 
        【记者】就在犹太人在上海慢慢开始新生活的时候,1943年2月,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之后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统一迁入虹口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开始对犹太难民实施更严苛的管理。一位叫 he wo的犹太人,他的父亲仅仅想要出去看个病,就被日本人割掉了胡子。 
        【王耀华】 这个 he wo 就讲到给他们发特别通行证的对他们非常不好,高兴就发,不高兴就打他们。仅仅是去看个病,把胡子就砍掉了。 
        【记者】面对和自己有着相似处境的犹太难民,当时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上海人民一直给予了最大的同情和帮助。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犹太人回到上海,希望能向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上海人表示感谢。美籍犹太人维拉就很幸运的找到了当年的邻居。 
        【王耀华】以前维拉小时候,周慧珍女士她的老爸专门请黄包车送她读书,接她回来,维拉就觉得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户人家跟她住在一起非常的友好。多年以后,维拉到美国去了。后来联系到了,周慧珍的老爸已经过世了,周慧珍女士还在,然后两个人就远洋通话,都掉眼泪了。 
        【记者】美国著名犹太裔画家 Peter max,也在寻找当年在上海生活时一位照顾他的保姆姐姐,感谢她当年启蒙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 
        【王耀华】他说我要找到这位保姆姐姐,他那时对我这么好,非常关爱我,经常抱我,教我画画的技巧,我现在就想找到她,找到她以后把她接到美国去,以后所有的费用我来。她不愿到美国去,在这里的一切我都愿意负担。他就是要感恩,就是要报答她。 
        【记者】同样,犹太难民也目睹了日本人对上海人民的折磨,当时,上海市伪市长傅筱庵被爱国人士刺杀后。面对日本兵的野蛮搜捕,犹太人就让无辜的中国人躲到自己家里。 
        【王耀华】查到了就麻烦了,就是查出不是你杀的话也折腾的半死,犹太人叫他到楼上去,(记者:犹太人让他去犹太人家),嗯。然后日本人就来查了,就问他,“你们这里有没有中国人?”他说没有,日本人就去其他地方查了。 
        【记者】就这样,上海人民和犹太难民相互扶持着扛过了那段阴云笼罩的战争年月。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上海的犹太难民除了正常的病老去世之外,绝大部分都幸存了下来。这与在欧洲的近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对于那段历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有着更深的感触。

        【陈俭】这段历史其实是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民善良、慷慨、开放、包容这么一种情怀。当这些犹太人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说你为什么要来,你口袋里有多少钱,你以后会给我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和帮助,没有。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无论当时是谁来,其他民族的人也好、其他宗教信仰的也好,我们都一定会给他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