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中国故事跨越鸿沟 方显精彩

time:2019-08-21 Source: FM92.3 AM774

 

(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容易讲,中国故事要讲好更不容易,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在讲故事的环境和条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都市。


  研究发现,北京的传播力、影响力,接近像伦敦、纽约、东京这些全球主要城市的分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发现讲中国故事、讲北京故事迫在眉睫,讲故事需要更加有亲和力。我们讲故事,一方面需要“硬的更硬”——我们的核心价值,文化精髓,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东西我们要坚守着,在故事里有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需要“软的更润、更有弹性”——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路径、讲故事的策略、讲故事的想法,需要更加的柔性,更加的有弹性,更加的有活力,让我们的故事能够和别人无障碍的交流。


  从这两个角度看,目前我们讲故事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故事绵绵不断的发力,让世界各国接受,尤其是我们的硬故事,包括我们的经济实力,企业走出去,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软的故事怎么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国发展独特的道路,中国的历史文化记忆,通过我们不断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中国故事要怎么讲,我认为有四个方面要值得注意。


  一是搭平台。在大平台上有无数小平台,比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互相融合。抖音是非常好的传播平台,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的明星,越南的明星,都用抖音来做传播,把他们的故事搭在这个平台上。平台甚至比故事内容还要重要,怎么样搭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把故事有效的推出来,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扩展的议题。


  二是选角度。有了平台以后怎么讲,讲的故事是不是让人听到,听到的人是不是感兴趣,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讲故事不仅要讲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历史文明这些高大上的故事,还要讲中国人民的生活创造的新活力这些小切口的故事。例如最近有一个抖音网红“男旦董飞”,一个典型的北京艺术青年,他用自己日常生活所做、所感、所遇的一个个小视频来传播京剧艺术、展示北京文化,在国内外用户中赢得了许多知音。讲有亲和力、有感受力,让人能够接受的故事,这是我们最需要的。


  三是通路径。怎么样选好文化路径,关键是避免更多的文化折扣。在文化传播中,由于文化有障碍,要打折,一个好故事会被折损。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怎么给外国讲好中国故事,避免折扣,让路径更通顺,这是我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工作,路径不通,好故事也难以传播出去,有了好路径,才会有好故事的传播。


  四是跨越障碍。怎么讲得好,怎么把中国好故事传递出去,关键还是在于不断的跨越障碍。过去有一句话说的好,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一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故事让别人信服。信是相信的信,服是心悦诚服,有了信服,才能让人感受到中国发展的魅力。中国故事已经厚积薄发,在一个爆发的前夜,这个力量已经达到临界点,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把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其中,故事是亲和的,它是感性的力量,这个感性的力量传递给人的时候,我们自己要充满感情,自己首先要信和服。自己信服以后才能让别人信,别人服。


  通过本次大赛,中国故事让普通人来讲,让千千万万的人来讲,形形色色的故事会聚在这里,让这些故事跨越各种障碍,传播和发展,对于讲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大步,从这个一大步出发,一个美好的中国,会让大家有更深的认知。现在看,中国的美妙画卷,北京的美妙画卷,通过讲中国故事,慢慢在我们面前展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各位。

 

推荐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