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精华版】埃林:四十年青春付诸北京事 一辈子思绪蹁跹系中国

time:2017-10-20 Source: FM923 AM774

  北京外语广播隆重推出“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大型访谈节目。常驻京的外国媒体老社长们分享在京工作生活的所见所闻,以他们的讲述介绍北京的发展变化。访谈第三集的主人公是来自德国《世界报》和奥地利《标准报》的首席记者埃林。从文言文开始接触中文的他,最初来到北京遇到过什么囧事?北京城的风景那么多,为啥他独爱天坛公园?用四十年时间见证北京的发展,最让他惊叹的是什么?请听北京外语广播李倩带来《老社长的故事》第三集:《埃林:四十年青春付诸北京事 一辈子思绪蹁跹系中国》。

  北京是一个稍不留神,青春就不够用的城市。一个在北京度过近四十年时光的德国人,究竟是什么把他和北京连结在一起?来自德国《世界报》和奥地利《标准报》的首席记者埃林(Johnny Erling)是继土耳其《光明报》及土耳其国家电视台首席记者雷文庭(Levent Ulucer)、意大利安莎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东尼奥·法提古索(Antonio Fatiguso)之后,第三位走进“我看北京这五年——老社长的故事”大型访谈节目录制现场的“老社长”。

德国《世界报》和奥地利《标准报》首席记者埃林(Johnny Erling)


  埃林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主修汉语和经济。1976年,他申请了中德大学生交换项目,来到北京大学继续进修汉语。埃林笑着说:“我在德国的汉语老师专门研究甲骨文和庄子之类的汉学,教我们的也是文言文。所以来北京之后,我发现所学的古汉语好像行不通,操着一口文言文去百货大楼买卫生纸,店员都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

  现在,埃林在北京已经工作了将近40年,他说:“北京是一个很适合工作的地方,我喜欢体验这里的变化与发展。” 1998年至今,埃林在北京担任德国《世界报》和奥地利《标准报》的出镜记者。他对于北京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

  关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埃林说:“2013它还只是一个概念,现在它实现了,并且发展很快。其实,‘一带一路’和德国也是有渊源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当谈到中德之间的合作时,他说:“德国一直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在防治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中德两国之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几十年间,埃林见证了北京的发展,他说:“北京发展很快,这也是北京最吸引人之处。初来北京的时候没有环路,现在都到七环了。相信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等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北京的发展。”

北京外语广播主持人王异戈和德国《世界报》和奥地利《标准报》首席记者埃林


  埃林关注北京城市发展,同样也关注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埃林写过一本关于北漂的书,他说:“他们曾是在北京生活的小人物,遇到很多困难,但还是坚持走下去,最终实现了梦想。比如说新发地的老板,30年前,他只是一个从外地独自来北京生活的农民,30年后,他成为了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老板。”

  爱上一座城,可能是因为城中住着的人。爱上一座城,也可能是因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除了感受北京的发展和变迁,埃林也喜欢体味这座城市的传统,他说:“我最喜欢北京的天坛,它把完美建筑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喜欢来天坛的还有一个原因,特别是周末,当看到老百姓在公园里面唱歌、游玩的时候,我也有种‘觅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埃林爱北京的人和风景



  北京长大了,但埃林对它的情感却总是不老。他坦言,即使有一天退休回国,对北京仍会保留一份归属感,因为他很想知道中国经历了现在这些重要的改革发展之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当我重回法兰克福的一些老地方,看到那街角的商店,或许店主不一样了,但店还是原来的店——人的身份归属感与他成长的地方等有关。快速发展是很好,但有时它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在朝着前方跑,而丢掉了身份归属感。什么地方使你真的和北京联系在一起?是天安门或故宫?或是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这都是属于身份认同感。所以,观察中国如何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



【播收听方式】10月20日到24日,北京外语广播FM92.3、AM774每天7:30-8:00播出25分钟版英文访谈。北京新闻广播FM100.6 AM828 18:00《新闻2017》、交通广播FM103.9 19:00 《新闻晚知道》、城市广播AM1026 FM107.3 7:30《城市文化范儿》栏目播出《老社长的故事》系列访谈相关报道。更多视频和图文直播内容可以登录北京广播网和北京外语广播官方网站。

分享到(SHARE TO)

推荐RECOMMEND